引言:角动量

经典力学中的总角动量

考虑经典$N$粒子体系,其对定点$O$的总角动量为各个粒子对该点角动量之矢量和:

其中$\mathcal{\boldsymbol L}_i = {\boldsymbol r}_i \times {\boldsymbol p}_i$;角动量满足动量矩定理,即$\mathcal{\boldsymbol L}$的时间导数等于外力对$O$点的力矩;若所有外力矩矢量和为零(外力为零或所有外力指向同一个中心),则体系总角动量守恒;若体系存在内力,则尽管总角动量可能守恒,但各个粒子的角动量$\mathcal{\boldsymbol L}_i$并不是守恒量。

因此在经典力学中,一个仅存在内部相互作用的体系,只有总角动量是运动常量,因为内力会引起体系内角动量在粒子之间的相互交换。因此经典体系中研究总角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
量子力学中的总角动量

量子力学中,考虑一个具体的例子,即两粒子体系,假设两个质量分别为$\mu_1$、$\mu_2$的粒子处于同一个中心势场$V(r)$中。

在两个粒子不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,在表象$\{|\boldsymbol r_1,\boldsymbol r_2\rangle\}$中,体系哈密顿量可以简单写为两个粒子单独哈密顿量之和:

根据在中心力场一章中的讨论,任一粒子的轨道角动量算符$\boldsymbol L_i$(的三个分量)与总哈密顿算符$H$对易:

即不存在相互作用的时候,两粒子角动量分别是运动常量。

但当两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时候,假设该作用势仅仅依赖于其相对距离:$v = v( |\boldsymbol r_1 - \boldsymbol r_2| )$,此时总哈密顿量可以写为:

此时任一粒子的角动量与总哈密顿量$H$的对易子为:

例如,对于任一粒子的角动量$z$分量$L_{iz}$,其对易子为(利用第六章开头得到的角动量算符的正则量子化表达式):

一般来说,此时的两个粒子角动量均不再是运动方程;但若定义总角动量:

那么该总角动量的三个分量均为运动常量:

这样,关于两个轨道角动量的结论是与经典力学相一致的。

但是到目前为止,我们都并未考虑粒子的自旋。现在考虑在量子力学中另一种两角动量的合成:一个粒子的轨道角动量与其自旋角动量。假设该粒子处于中心势场$V(r)$中,哈密顿算符为:

于是轨道角动量算符$\boldsymbol L$与哈密顿算符对易;另一方面,自旋角动量算符$\boldsymbol S$显然也与哈密顿算符对易,因此两个角动量(的6个分量)都是运动常量。但是后面将会看到,在相对论修正下,哈密顿算符中将会出现如下的自旋-轨道耦合项:

这将会导致$\boldsymbol L$与$\boldsymbol S$均与$H$不对易:

但若此时取$\boldsymbol J = \boldsymbol L + \boldsymbol S$,那么显然$\boldsymbol J$的三个分量均为运动常量。因此,我们可以定义$\boldsymbol J$为有自旋粒子的总角动量。

上面的两个例子的共同点都是两个部分角动量和合成。若假设两个部分角动量分别为$\boldsymbol J_1$、$\boldsymbol J_2$,且两者对易,那么按照前面的知识,一组CSCO是$\{\boldsymbol J_1^2,J_{1z},\boldsymbol J_2^2,J_{2z}\}$,它们的共同本征矢构成态空间一组基。但是在合成的过程中,两个部分角动量分别不是运动常量,也分别与哈密顿算符不对易,因此在这样的基下总的哈密顿算符的形式要比较复杂。

而两者之和$\boldsymbol J = \boldsymbol J_1 + \boldsymbol J_2$则是运动常量。因此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组新的CSCO,它包括$\{\boldsymbol J^2,J_z\}$,使得选取新的一组基是它们的共同本征矢。在这样新的基中,由于$\boldsymbol J$和$J_z$与总的哈密顿算符对易,因此哈密顿算符一般很容易取对角化的形式。这样寻找新的基的问题,就是角动量耦合问题。

两个自旋$\frac12$的耦合;初等方法

问题的梗概

考虑两个自旋$\frac12$粒子,而仅考虑其自旋的耦合。这样的耦合体系态空间具有一个显然的基:

相应CSCO为$\{\boldsymbol S_1^2,\boldsymbol S_2^2,S_{1z},S_{2z}\}$的本征方程为:

当然,注意到算符$\boldsymbol S_1^2$和$\boldsymbol S_1^2$实际上就是恒等算符的倍数(在这里它们是卡西米尔算符),从去掉CSCO中去掉也不会影响算符集合的完备性。

现在定义体系总自旋

显然其三个分量满足角动量代数,因而这样定义的算符的确是角动量。可以得到:

引入两个角动量分别的升降算符,可以将$\boldsymbol S^2$表示为:

不难证明如下的对易关系:

但是$\boldsymbol S^2$与$S_{1z}$和$S_{2z}$均不对易:

当然,由于$[\boldsymbol S^2,S_{1z}] = -[\boldsymbol S^2,S_{2z}]$,则

经过这样的讨论,我们最终选出的新的CSCO候选者是如下的对易算符集:

考虑在耦合态空间(4维)中将它们的4个共同本征矢记作$\ket{s,m}$,其满足本征方程:

这里利用了量子力学中角动量的普遍性质。但仍需要明确在这样的形式中,$s$和$m$分别可取哪些值,并且利用旧有的$\ket{\varepsilon_1,\varepsilon_2}$来表示$\ket{s,m}$。

$S_z$的本征值及简并度

对于卡西米尔算符$\boldsymbol S_1^2$和$\boldsymbol S_1^2$实际上不需特别关注,因为在耦合态空间中任何矢量都是它们的属于本征值$\frac34 \hbar^2$的本征矢。

而由于$S_z$与$\{\boldsymbol S_1^2,\boldsymbol S_2^2,S_{1z},S_{2z}\}$所有算符均对易,因此可以期待它的4个本征矢其实就是$\ket{\varepsilon_1,\varepsilon_2}$,这不难验证:

即$m = (\varepsilon_1+\varepsilon_2)/2$,考虑到$\varepsilon_i = \pm 1$,因此$m = +1,0,-1$。

其中$m = +1,-1$的两个本征值是非简并的,因为它们的本征矢分别只有$\ket{++}$和$\ket{—}$;而$m=0$则是二重简并,存在两个正交本征矢$\ket{+-}$、$\ket{-+}$,它们的任何线性组合都是$S_z$的属于$m=0$的本征矢。这一点其实是显然的,只要注意到在基$\{\ket{\varepsilon_1,\varepsilon_2}\}$中$S_z$的矩阵表示是:

从而可以期待,在新的CSCO$\{ \boldsymbol S^2, S_z, \boldsymbol S_1^2, \boldsymbol S_2^2\}$中,4个共同本征矢分别取$\ket{++}$、$\ket{—}$,以及$\ket{+-}$和$\ket{-+}$的某两个正交线性组合,使得$\boldsymbol S^2$对角化。

$\boldsymbol S^2$的对角化

利用$\boldsymbol S^2 = \boldsymbol S_1^2 + \boldsymbol S_2^2 + (S_{1+}S_{2-} + S_{1-}S_{2+}) + 2 S_{1z}S_{2z}$,可以写出$\boldsymbol S^2$作用在$\{\ket{\varepsilon_1,\varepsilon_2}\}$中每个矢量的结果:

从而在$\{\ket{\varepsilon_1,\varepsilon_2}\}$中$\boldsymbol S^2$的矩阵表示为:

这实际上是分块对角的,它已经给出了$\boldsymbol S^2$的两个本征矢:$\ket{++}$和$\ket{—}$,均属于本征值$\hbar^2$;剩下两个本征矢只需要在$\ket{+-}$和$\ket{-+}$所张成的不变子空间中寻找即可,本质上是对角化一个$2\times 2$的矩阵$\begin{pmatrix}
1 & 1\\
1 & 1
\end{pmatrix}$。求解其特征值$\lambda$满足的方程$(1-\lambda)^2-1=0$不难得到$\lambda = 0,2$,即$\boldsymbol S^2$的另外两个本征值为$0$和$2\hbar^2$,并且有归一化本征矢:

可见$\boldsymbol S^2$共有两个本征值:非简并本征值$0$,对应本征矢$\frac{1}{\sqrt 2}(\ket{+-}-\ket{-+})$,以及三重简并本征值$2\hbar^2$,对应本征矢$\ket{++}$、$\ket{—}$和$\frac{1}{\sqrt 2}(\ket{+-}+\ket{-+})$。

结果:三重态和单态

现在总结一下前面分别对$\boldsymbol S^2$和$S_z$的讨论。在如下本征方程中:

量子数$s$有两个取值:

  1. $s=0$,此时允许的$m=0$,对应$\boldsymbol S^2$和$S_z$的唯一共同本征矢:

  2. $s=1$,此时允许$m$三种取值,分别对应三个共同本征矢:

容易验证,这样的4个共同本征矢的确构成一组正交归一基,于是$\{\boldsymbol S^2,S_z\}$构成一组CSCO。

我们把$s=1$对应的三个本征态合起来统称为$\boldsymbol S$的三重态,而$s=0$对应的一个态称为单态。一个重要的性质是,三重态对于两个部分角动量的交换是对称的,即若将旧基$\{\ket{\varepsilon_1,\varepsilon_2}\}$都换成$\{\ket{\varepsilon_2,\varepsilon_1}\}$,三重态的每个态都不变,而单态$\ket{00}$会改变一符号。可见除了$\ket{++}$、$\ket{—}$这两个对称态之外,$\ket{+-}$和$\ket{-+}$要分别构造出一个对称态进入三重态,以及一个与之正交的反对称单态。

两个任意角动量的耦合;普遍方法

复习角动量的普遍理论

回顾在第六章的内容,对于一般的任意体系,其态空间$\mathscr E$,角动量$\boldsymbol J$,那么存在对易算符集$\{\boldsymbol J^2,J_z\}$的共同本征矢$\ket{k,j,m}$满足本征方程:

用这样的共同本征矢构成标准基$\{\ket{k,j,m}\}$,其中可以构造角动量升降算符来对量子数$m$做增减:

对于确定的量子数$k$和$j$,这样的本征矢张成$2j+1$维子空间$\mathscr{E}(k,j)$,其中的矢量只有$m$的不同,且可以用$J_\pm$实现相互转化。整个态空间$\mathscr E$则可看作这些子空间$\mathscr E(k,j)$的直和。

显然,每个子空间$\mathscr{E}(k,j)$都是$\boldsymbol J,J_z,J_\pm$的不变子空间,即在任意算符函数$f(\boldsymbol J)$作用下都是不变的;换句话说,$\boldsymbol J,J_z,J_\pm$是分块对角的,只在这些子空间内才具有非零矩阵元。并且在一个子空间$\mathscr{E}(k,j)$内,角动量的任意算符函数$f(\boldsymbol J)$的矩阵元都与$k$无关。

问题的梗概

现在将角动量普遍理论应用到两个任意角动量耦合的问题上来。考虑这样的物理体系,它包含两个子体系,分别具有角动量$\boldsymbol J_1$和$\boldsymbol J_2$。假设在任一子体系$(i)$中($i=1,2$),已经知道其标准基为$\ket{k_i,j_i,m_i}$,满足

那么总体系态空间应为两个子体系态空间的张量积$\mathscr E = \mathscr E_1 \otimes \mathscr E_2$,其中的一个基自然就是两个子空间之基的张量积,在这种基下,总体系态空间中任一矢量可以表示为:

而若再将每个子体系态空间视作若干子空间的直和:

那么总体系态空间也能表示为直和形式:

它的每个直和子空间维数是$(2j_1+1)(2j_2+1)$,且在任意$\boldsymbol J_1$和$\boldsymbol J_2$(这里是原子体系态空间上算符在总体系态空间的延伸算符)的算符函数作用下是不变子空间。

现在考虑总体系的总角动量$\boldsymbol J = \boldsymbol J_1+\boldsymbol J_2$​,显然同样满足角动量代数。它们的对易关系与上一节讨论的情况是类似的:

以及

于是CSCO候选集合为

显然子空间$\mathscr E(k_1,k_2;j_1,j_2) = \mathscr E_1(k_1,j_1)\otimes\mathscr E_2(k_2,j_2)$也是$\boldsymbol J$的不变子空间,因此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也自然具有分块对角的形式,只在这些子空间中具有非零矩阵元。尽管这两个算符在$\mathscr E$的矩阵表示的维数可能是无穷维的,但每个不变子空间都是有限维:$(2j_1+1)(2j_2+1)$,我们只需要在这样的每个子空间中进行对角化即可。

又由于在每个子空间中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的对角化程序与其他任何由$k_i$表示的量子数都是无关的,正因如此我们讨论角动量的耦合时,一般只说“将角动量$j_1$和$j_2$相加”,而无需指出其他量子数$k_i$。于是简明起见,我们总是可以略去$k_i$不记。

现在,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其实就是,在$(2j_1+1)(2j_2+1)$维的子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研究算符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的对角化。

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的本征值

由于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满足角动量的普遍规律,因此要在子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观察它们的行为,总是可以再次按照第六章的程序,将之进一步分解为若干“子子空间”的直和:

这里$K$不同于之前的$k_1,k_2$,是为了研究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而新引入的形式量子数,即我们假设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不足以构成一个CSCO而需要额外引入的算符的本征值。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:

  1. 对于已知的$j_1$和$j_2$,量子数$J$取值如何?对于每个确定的$J$,存在多少相应的子空间$\mathscr E(K,J)$,即可以有多少可能的$K$?
  2. 怎样将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的属于子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的共同本征矢在旧基$\{\ket{j_1,j_2;m_1,m_2}\}$中展开?

本节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。

两自旋$\frac12$耦合例子再回顾

首先利用普遍方法,回顾前面讨论的两自旋耦合例子。此时,不必再将$\boldsymbol S^2$和$S_z$对角化即可求出它们的本征值和简并情况。

按照普遍方法的结论,两个自旋$\frac12$形成$4$维态空间$\mathscr E(1/2,1/2)$,它可以分成各个$(2S+1)$维子空间$\mathscr E(K,S)$的直和;在每个子空间$\mathscr E(K,S)$中,$|M|\leq S$,且每个$M$值对应的$S_z$的本征态是唯一的。

显然,半整数量子数$S$的取值存在限制$S\leq 1$,否则,若$S\geq2$,那么$(2S+1)>4$;若$S = 3/2$,那么$(2S+1)=4$,意味着态空间$\mathscr E(1/2,1/2)$不可再直和分解,但是其中$M$只能取值$\pm 3/2, \pm 1/2$,这与两个自旋$1/2$耦合体系的假设相矛盾。因此实际只允许$S\leq 1$:

  1. $S=1$是合理的,此时$M=1,0,-1$,对应于$\mathscr E(K,1)$是三维子空间;
  2. $S=0$是合理的,此时$M=0$,对应于$\mathscr E(K,0)$是一维子空间;
  3. 其余$S$取值都可以说明不合理。

从中立即就就能得出结论:按照$\boldsymbol S^2$的本征值,其4个本征矢构成一个三重态($S=1$)和一个单态($S=0$);按照$S_z$的本征值,$M=0$是二重简并的 ,$M=0,-1$是非简并的。

一般的两角动量耦合

类似地,对于两个任意角动量$j_1$和$j_2$的耦合,其形成$(2j_1+1)(2j_2+1)$维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。按照对易关系,旧CSCO$\{\boldsymbol J_1^2,J_{1z},\boldsymbol J_2^2,J_{2z}\}$的各个共同本征矢$\ket{j_1,j_2;m_1,m_2}$也都是$J_z$的本征矢:

于是可以得到:对于$j_1$和$j_2$的确定值,在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,算符$J_z$的本征值为$M\hbar$,其中量子数$M$取值为:

现在想要获知各个$M$可能值的简并度$g_{j_1j_2}(M)$,可以用画图辅助。考虑一个矩形,四个顶点分别位于坐标$(j_1,j_2)$、$(j_1,-j_2)$、$(-j_1,-j_2)$、$(-j_1,j_2)$;而将本征矢$\ket{j_1,j_2;m_1,m_2}$表示为坐标位于$(m_1,m_2)$的点。显然$M=m_1+m_2$相同的那些点位于平行于坐标系副对角线(即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)的直线上,其经过的$(m_1,m_2)$点数就是相应的简并度$g_{j_1j_2}(M)$。

我们可以简要分析$g_{j_1j_2}(M)$的取值情况:

  • 对于$M = \pm(j_1+j_2)$,是非简并的:$g_{j_1j_2}(\pm(j_1+j_2)) = 1$;

  • 随着$|M|$每次减小$1$,简并度也每次增加$1$,直到$M = \pm (j_1-j_2)$时简并度达到最大,为$g_{j_1j_2}(j_1-j_2) = 2j_{\rm min}+1$,这里$j_{\rm min}$是指两个角动量中较小的那个;

  • 此后$|M|$继续减小而简并度始终保持该极大值。因此简并度最大的$M$范围是:

这样就讨论清楚了$J_z$的本征值性质。

另一方面,在此基础上讨论$\boldsymbol J^2$的本征值。

注意到角动量的普遍规律,既然$|M|\leq |j_1+j_2|$,那么$J$的取值范围也是$-(j_1+j_2)~\sim (j_1+j_2)$之间的半整数,且每个$J$之间相差最小是$1$。

对于确定的$J$值,任一与之相应的子空间$\mathscr E(K,J)$中,$M$的取值都是

并且在任一子空间$\mathscr E(K,J)$中,一个确定的$M$值只存在唯一本征矢$\ket{K,J,M}$。

考虑用$p_{j_1j_2}(J)$来表示给定确定的$J$值,相应的子空间$\mathscr E(K,J)$数目,即确定的$J$所对应的可能的$K$值数目。注意到$p_{j_1j_2}(J)$和$g_{j_1j_2}(M)$之间存在关系:

于是得到

这样立即就可以用前面讨论出的$M$取值及简并度的性质来得到$J$相关的结论:

  1. 显然,$p_{j_1j_2}(J>j_1+j_2) = 0$;
  2. 显然,$p_{j_1j_2}(J = j_1+j_2) = p_{j_1j_2}(M = j_1+j_2) = 1$;
  3. 根据递推关系$p_{j_1j_2}(J) = g_{j_1j_2}(M=J) - g_{j_1j_2}(M = J+1)$,可以得到在$|j_1-j_2|\leq J \leq j_1+j_2$范围内的每个$J$值,$p_{j_1j_2}(J) =1$;
  4. 当$J<|j_1-j_2|$,$p_{j_1j_2}(J) =0$。

总结上述结论,我们得到:

对于$j_1$和$j_2$的确定值,在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,算符$\boldsymbol J^2$的本征值为$J(J+1)\hbar^2$,其中量子数$J$取值为:

其中每个$J$值对应于唯一的一个子空间$\mathscr E(J)$,换句话说$\boldsymbol J^2,J_z$本身就构成一个CSCO而不需要其他算符。

在子空间$\mathscr E(J)$中,$M = J,J-1,\cdots,-J$可取$2J+1$个值,每个值在该子空间$\mathscr E(J)$中唯一对应一个$\boldsymbol J^2,J_z$的共同本征矢$\ket{J,M}$。不难证明,对于给定的$j_1$和$j_2$,在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一共可以实现的共同本征矢$\ket{J,M}$数目恰为态空间维数:

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的共同本征矢

现在考虑共同本征矢$\ket{J,M}$如何被构造出来。从本征方程出发:

我们需要找出$\ket{J,M}$用$\ket{j_1,j_2;m_1,m_2}$线性组合所表达的形式。

两自旋$\frac12$耦合例子再回顾

仍以这个例子分析,在态空间$\mathscr E(1/2,1/2)$中,显然$S_z$属于$M=1 = s_1+s_2$的唯一的本征态就是$\ket{++}$(唯一意味着非简并)。由于$\boldsymbol S^2$和$S_z$对易,且$M=1$非简并,因此$\ket{++}$一定也是$\boldsymbol S^2$的本征态,且由于$M=1$则一定有$J=1$。因此实际上:

据此,利用升降算符就可以很容易求得三重态中的其他本征态:

于是立即得到

再次将$S_-$应用于它:

这样就可以逐个遍历得到三重态中的本征态。

最后还要考虑$S=0$对应的态,我们已经分析知道它是单态,$M=0$;二通过正交性要求(与刚才三个本征态正交)就可以将之确定。

由于$\ket{0,0}$中$M=0$,那么它只能是$\ket{+-}$和$\ket{-+}$的线性组合$(\alpha\ket{-+} + \beta\ket{+-})$;再结合它与$\ket{1,0} = \frac{1}{\sqrt2}(\ket{-+} + \ket{+-})$正交,即可在差一个整体相位的程度上确定归一化线性组合系数$\alpha$和$\beta$,我们取实系数即得:

据此就直接得到了$\boldsymbol S^2$和$S_z$的四个本征态,而不需要对其做对角化处理。

一般的两角动量耦合

考虑在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,我们类比前面的流程,首先寻找算符$J_z$的属于最大本征值$M=j_1+j_2$的唯一本征态:$\ket{j_1,j_2;m_1=j_1,m_2=j_2}$,类似地,它也是$\boldsymbol J^2$的本征态,且$J = j_1+j_2$,因此有:

我们知道,算符$\boldsymbol J^2$由$J$标记的本征值是$2J+1$重简并的,即存在$(2J+1)$重态;重复利用升降算符$J_-$作用于$\ket{j_1+j_2,j_1+j_2}$即可逐一得到。利用:

得到

它的形式是两个$M=j_1+j_2-1$的旧基矢的线性组合,也是属于$J=j_1+j_2$和$M=j_1+j_2-1$的唯一共同本征矢。

只要不断将$J_-$作用上去,就能够继续得到$J=j_1+j_2$的全部本征矢,直到$\ket{j_1+j_2,-(j_1+j_2)} = \ket{j_1,j_2;-j_1,-j_2}$。如此,就得到了新基$\{\ket{J,M}\}$中的前$[2(j_1+j_2)+1]$个矢量,它们张成的就是子空间$\mathscr E(j_1+j_2)$。

子空间$\mathscr E(j_1+j_2)$的情况是最简单的,因为只有在$J$取最大值的子空间中,我们可以明确地找到多重态中$M$最高的那个:$\ket{j_1+j_2,j_1+j_2} = \ket{j_1,j_2;j_1,j_2}$。而在其他子空间,并没有这么简单。

考虑在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,子空间$\mathscr E(j_1+j_2)$的补空间$\mathscr S(j_1+j_2)$:

对于确定的一个值$M$,考虑到它在第一个子空间$\mathscr E(j_1+j_2)$中已经有一个本征矢,因此它在$\mathscr S(j_1+j_2)$中的实际简并度要少1:

这表明补空间$\mathscr S(j_1+j_2)$中不再有$M=j_1+j_2$的本征矢;且新的“极大值”$M = j_1+j_2-1$在补空间$\mathscr S(j_1+j_2)$中是非简并的,因此我们实际上可以在$\mathscr S(j_1+j_2)$中首先寻找如下的本征矢:

再利用正交化条件(正交于$\ket{j_1+j_2,j_1+j_2-1}$)和归一化条件确定出线性组合系数,得到:

它是$J=j_1+j_2-1$的一族本征矢中$M$最高的那个,于是又可以利用$J_-$获得与它属于一个$[2(j_1+j_2-1)+1] = [2(j_1+j_2)-1]$​重态的其他本征矢,如此,就得到了新基$\{\ket{J,M}\}$中的另外$[2(j_1+j_2)-1]$个矢量,它们张成的是子空间$\mathscr E(j_1+j_2-1)$。

上述过程给出了一种范式,当我们已经找齐某个$J$值($J>|j_1-j_2|+1$)下的全部本征矢后,就可以在$\mathscr E(J)$的补空间$\mathscr S(J)$中,利用正交化条件和归一化条件,以及算符$J_-$来确定新的本征矢。通过重复这样的方法,最终我们就可以找齐$\{\boldsymbol J^2,J_z\}$的$(2j_1+1)(2j_2+1)$个正交归一本征矢,并构成态空间的一组基。

克莱布希-高登系数(C-G系数)

在态空间$\mathscr E(j_1,j_2)$中,我们所找到的$\boldsymbol J^2$和$J_z$的每个共同本征矢,都是旧基$\{\ket{j_1,j_2,m_1,m_2}\}$中矢量的线性组合:

其中展开系数$C^{J,M}_{j_1,j_2;m_1,m_2} = \braket{j_1,j_2;m_1,m_2}{J,M}$称为角动量耦合的C-G系数

是无法给出C-G系数的通式的,它们具体的值一般只能逐个计算。在此过程中,考虑到物理态相位的自由度,我们还需要对这些系数的相位做一些约定:总是取实值的C-G系数。

经过前面有关正交性条件的讨论我们知道,对于$\braket{j_1,j_2;m_1,m_2}{J,M}$,只有在量子数取如下值的时候:

时,该系数不为零;其中$|j_1-j_2| \leq J \leq j_1+j_2$称为“三角形法则”,即长度为$j_1$,$j_2$和$J$的线段应当构成一个三角形。

我们还可以反过来,将旧基矢用新基做展开:

这其中的展开系数,在前述实值约定下,显然满足:

因此它们也是C-G系数。